英国皇家海军的26型护卫舰,曾是那艘被寄予厚望的“全球战斗舰”,如今却在冰冷的数字和辛辣的评论中,成了“昂贵的鸡肋”代名词。它的故事始于英国海军替换老迈23型护卫舰的需求。BAE系统公司接下了这个任务,雄心勃勃地要打造一款世界顶尖的反潜利器,一艘能在全球大洋上自由驰骋的多面手。从蓝图上看,这份雄心壮志着实不小。
为了强化远洋能力和反潜所需的低噪音特性,26型被赋予了近八千吨的庞大身躯,这吨位甚至比不少驱逐舰还要大上一圈。块头大自然带来了好处:续航力惊人,以经济航速能跑7000海里。远海部署时,舰员住起来也更舒服些。
动力系统设计得颇为巧妙:高速冲刺靠燃气轮机提供爆发力,而慢速搜索潜艇时,则切换到柴油发电机驱动电机推进,安静得像个幽灵。这为它舰艏的2150型舰壳声呐和屁股后面拖着的2087型复合声呐创造了极佳的工作环境,反潜探测能力确实是下了本钱。
宽大的飞行甲板和机库能轻松起降像EH101这样的大型反潜直升机,舰体中央还有个多功能任务舱,能塞下无人潜航器或反水雷模块。可以说,在“找到潜艇”和“支援特种任务”这件事上,26型武装到了牙齿。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海军也看中了这个平台,各自掏钱引进,算是从侧面印证了它的基础设计功底。
然而,当图纸上的美好落到现实的成本清单上,一切就开始变得刺眼。每艘高达16亿美元的造价,让人倒吸一口凉气。这笔钱,够造两艘中国海军的055型万吨大驱了,或者换算成054B型护卫舰,数量更是惊人。问题来了,这天文数字花出去,换来了与之相称的全面战力吗?
答案恐怕要让人失望。虽然在反潜探测环节,26型确实拿得出手,跟中国最新的054B型或升级了直20F的054A型相比,基本算是同一水平线上。但在反潜的“临门一脚”——打击火力上,054B凭借“鱼8”反潜导弹,射程上显然更胜一筹。
更致命的短板,出现在现代水面舰艇最关键的防空和反舰能力上。26型的对空搜索主要依靠一部997型雷达,有说法这甚至是拆了退役23型旧舰的“二手货”,探测性能跟054B那新潮的双面旋转有源相控阵雷达比起来,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舰上垂发单元看着不少,足足72个,似乎弹药携带量很充裕。但仔细一看,其中48个装的是射程不到30公里的“海受体”点防御导弹,只能提供最基本的自卫掩护。
剩下的24个是通用的MK41垂发,理论上能装更远的导弹,可眼下还是个“潜力股”,远程打击能力得等未来掏钱整合新弹药再说。反观054B,装备的红旗16C中程弹射程已能达到70公里。
反舰火力方面,预留了8枚NSM导弹发射位,数量上跟054系列倒是相当。主炮用了个口径更大的127毫米炮,比054B的100毫米炮威猛些,但在导弹主导的现代海战里,这大炮的象征意义可能远大于实战价值,被不少人戏称是舰首的“古董摆设”。
总而言之,这艘被寄予厚望的“全球战斗舰”,活生生呈现出一种“大船小炮”的奇特景象。它的武器配置密度,与其庞大的体型极不相称,导致这艘顶着驱逐舰吨位的战舰,实际作战能力被限制在低烈度冲突和反潜专业领域。一些英国网民因此戏谑地称其为“远洋养老院”,嘲讽它的防空圈甚至“还没伦敦地铁站大”。
除了能力配置的争议,建造速度也是个槽点。首舰“格拉斯哥”号2017年就开工了,到现在快八年了还没交付,这时间足够造一艘航空母舰了。
这种蜗牛般的进度,加上英国国防预算的长期紧张,逼得皇家海军不得不忍痛削减了26型的采购数量,从原计划砍到了5艘,然后转头去订购设计上更简单、理论上更便宜的31型护卫舰,只为了能维持住舰队的基本规模。
那么,英国海军为啥会走到这一步?这背后,有它独特的海军战略,也暴露出英国乃至部分欧洲国家造船工业的深层问题。
英国海军依然怀揣着“全球警察”的情结,强调在世界各地展示存在、执行低烈度任务。在这种思路下,军舰的续航力、自持力、舰员生活舒适度和多任务灵活性成了设计时的优先项。26型巨大的船体和那个灵活的任务舱,正是为长时间海外部署和任务切换量身定制的,它的反潜特长也迎合了某种特定战略偏好。
可这种设计理念,跟中国海军所处的环境和发展思路完全是两个方向。中国海军舰艇发展更强调在有限吨位内,通过集成先进雷达和充足导弹,构建均衡而强大的攻防能力,追求的是高性价比的“海上多面手”。看看054B,吨位远小于26型,却硬是塞进了先进相控阵雷达、射程可观的防空弹和反潜弹,活脱脱一个效率至上的杰作。
更深层的原因,恐怕还是英国本土造船业的病态。熟练工人青黄不接,不少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导致复杂军舰的建造成本居高不下,建造速度也完全没法跟中国船厂那种“下饺子”的效率比。这种工业基础的差距,让英国在追求“高端”平台时,不得不承受惊人的单舰成本和漫长的等待。
难怪有军迷半开玩笑地说,英国人造26型,是想证明“贵,真的可以成为核心竞争力”。
有趣的是,26型这个基础平台本身在国际上倒挺受欢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引进后,都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火力升级,摇身一变成了侧重防空的主力战舰。
这事从一个侧面证明了26型平台确实底子不错,有潜力可挖,但同时也尴尬地反衬出英国皇家海军在自家版本上做的那些特定取舍——那是一种在雄心、预算、工业能力和实际需求之间,反复纠结、妥协出的复杂产物。
最终,26型护卫舰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英国海军在全球角色定位、财政压力和工业现实之间的步履维艰。它在反潜领域确实有两把刷子,但在更关键的防空、反舰能力上的相对孱弱,让其整体战斗力难以与其令人咂舌的高昂身价完全匹配,成了一艘特点鲜明却也明显“跛脚”的战舰。
当那16亿美元的账单摆在眼前,到底是选择一艘精心打造但效费比堪忧的“贵族护卫舰”,还是多艘功能均衡、能快速形成规模战斗力的“平民战舰”?这不仅是英国海军需要面对的现实难题,也为我们观察现代海军发展,提供了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案例。毕竟,在风云诡谲的大海上,能适应时代挑战的有效战斗力,才是衡量一艘军舰价值的唯一硬标准。